保障电子工业的“粮食”安全

 “在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我国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电子特气生产和供应体系,产能逐步释放,部分产品性能可比肩国际先进水平。”

  “电子特气被称为电子工业的‘血液’和‘粮食’。”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工商联副主席、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根据《山东省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山东省提出要打造百亿级国家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高地,作为关键性原材料的电子特气不可或缺。

  近年来,电子特气产业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推动电子特气产业发展。2016年12月,工信部联合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印发《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首次提出“加快高纯特种电子气体研发及产业化”;2019年12月,工信部将用于新型显示的特种气体——高纯氯气、三氯氢硅、氯化氢、四氯化硅等列为重点新材料;2021年12月,《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1年版)》又提出将发展包括特种气体在内的198种先进基础材料。

  郑月明发现,在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我国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电子特气生产和供应体系,产能逐步释放,部分产品性能可比肩国际先进水平,达到了半导体产业生产对电子特气的工艺要求。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多数国内相关企业仍处于探索、布局阶段。

  正因为产业急需,由郑月明带领的联泓新科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布局了电子级高纯特气的研发、生产。据了解,该企业掌握多项电子特气的提纯关键技术,研发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级氯化氢和氯气产品。

  在调研中,郑月明发现电子特气产业在技术、认证、市场等方面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在技术方面,半导体产业对电子特气品种和数量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产品纯度、洁净度和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认证方面,电子特气作为关键材料,下游客户对供应商的选择均需经过严格的审核认证,其中一些领域的审核认证周期长达2年至3年;在市场方面,全球半导体产业布局较为集中,且多数半导体生产企业已和固定的供应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使得其他电子特气生产企业要想进入市场比较困难。

  要破解这些难题,郑月明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制定行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技术门槛高的电子特气研发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鼓励高校设立相关学科专业,支持科研机构建设相关研发平台;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共同建设协同创新体系,打破或减少市场壁垒;支持平板显示等企业优先使用国产电子特气产品,落实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鼓励保险机构探索设计相关产品责任险,降低产品认证风险,进一步支持优质电子特气企业做大做强。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