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成为新余发展“核”动力

  1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新余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参与完成的“热轧板带钢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该公司继去年“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技术的研究应用”项目获奖后,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新余市企业近年来向科技创新要动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新常态下,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牛鼻子”的作用凸显。实践表明,以科技创新推动全面创新,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驱动力。通过“先手棋”,新余市不遗余力推动的科技创新,已成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

  去年初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提出,新余要加快“创新、转型、升级”发展,进一步掀起创新创业的热潮。2017年,新余科技创新亮点纷呈——

  新余高新区进位综合排名由2016年全国130位,显著上升到第98位,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位列第41位;

  动力电池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1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家;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120亿元,同比增长15%。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80件,连续三年稳居全省第二位;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和优势企业各1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二。

  优化创新环境,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出台《关于创新驱动“3315”工程的实施意见》。意见要求,到2020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20%。全市科技进步综合指数列全省设区市前三位,力争进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行列。

  出台《新余市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方案》。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创新供给能力,通过系列组合奖励措施,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到“十三五”末,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28亿元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1%以上,力争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制定《新余市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突出企业主体,紧抓科技创新“关键点”

  人才高地逐步构建。坚持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新增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1人,“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全市累计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1人、创新创业人才2人,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2人。

  创新载体量质齐升。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的推动作用,引导企业设立或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近两年,共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众创空间各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大学科技园1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7家,占全市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的近一半。

  高企数量大幅增长。积极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近2年,累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7家,全市总量达到76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番。

  研发投入进位赶超。全市有研发投入的规上企业由52家增加到84家。增幅65%。国家统计局认定全市研发投入达12.3亿元,同比增长34.8%,占GDP的比重为1.19%,列全省第4位,年增幅列全省第2位,近年来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完善服务平台,打造科技创新“支撑点”

  产学研合作助力明显。与省科学院、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科院宁波所等一批高校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着力为企业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促成了“锂离子固态电解质材料与固态电池”等一批合作项目落地。全市70%以上科技型企业与国内40余家高校院所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召开了“新余市2017年院士(专家)科技与产业对接会”,邀请到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及中科院4个院所、2所大学等国内外顶尖科研人才20余人,达成合作项目10余项。

  科技服务强力支撑。组建了以江西山海科技服务公司为主的科技协同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已覆盖全市四个工业园区,面向全市企业开展政策咨询、高企申报、专利申请等服务工作。为江西木林森光电等30家企业搭建了专业化科技数字图书馆,方便企业直接查询行业发展动态,掌握科技发展前沿市场动态。渝水区与科易网共同搭建了新余市渝水区科技云平台。通过“互联网+科技服务+技术转移”模式,建成集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对接服务、科技中介服务、交易服务、创新综合服务为一体的成果交易平台。

  科技金融有力驱动。完善制定《新余市“科贷通”融资管理办法》和《新余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累计为全市31家中小企业担保融资1.88亿元,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助推成果转化。
 

相关产品

评论